作者 | 高马得(1919~2007) | 尺寸 | 34×34cm |
---|---|---|---|
作品分类 | 中国书画>绘画 | 创作年代 | 暂无 |
估价 | RMB 3,000-5,000 | ||
成交价 | 登录后可查看 | ||
专场 | 笔墨由玄宰—高马得作品专场 | 拍卖时间 | 2016-12-29 |
拍卖公司 | 荣宝斋(南京)拍卖有限公司![]() |
拍卖会 | 2016年秋季拍卖会 |
款识:宝莲灯。马得。 钤印:马得画戏 |
|||
说明 |
lot231-lot237由家属友情提供 高马得生平简历 概述 高马得(1919-2007),原籍江苏省南京市。四十年代以漫画见称,多年从事新闻出版工作,六十年代醉心于中国戏曲,遂以中国画形式描绘戏曲人物,笔墨简练洒脱,形象生动传神,情趣妙生,耐人寻味。多次在国内外举办个展,由北京、上海、江苏、香港、台湾等地出版个人画册,出版了《画戏话戏》、《画碟余墨》、《马得水墨小品》等,获国务院专家待遇,获漫画“金猴奖”,1993年在江苏省国画院离休。1999年出版个人大型画册。2007年因病去世。 评价 马得先生是中国漫画史上一个不可回避的人物。在任何一个时代,他都有优秀的作品为人称颂。解放战争时期,他创作了《倒骑驴客》、《伏虎记》等佳作,充分显示了作者的进步立场和作品的战斗精神。他的系列漫画“苗夷情歌”、“大城故事”、“新列仙酒牌”,是20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社会风情的缩影。20世纪60年代,他的《美国对弱小国家的“技术援助”》,是漫画战斗传统的发展和延续。尽管在“文革”中遭受迫害,但是在“四人帮”倒台后,他又焕发了艺术青春,创作了《旧笺新释》这样形式独特、内涵深邃、民族风情浓郁的优秀漫画作品。 大家评说 马得是一个抒情诗人。他爱看戏,因为戏很美。马得能于瞬息间感受到戏的美,捕捉到美。他画戏是画戏中之诗,不求形似。他最爱画《牡丹亭》,这辈子不知道画了多少张。他画《牡丹亭》人物,只用单线勾成,线如游丝,随风宛转,略敷淡色,稍染腮红,使人有梦境之感。马得的许多画都有梦意,《游园·惊梦》如此,《拾画·叫画》如此,《蝴蝶梦》更是如此(此幅用深色作地子,人物衣着皆用白粉,更显得缥缥缈缈)。我们可以称马得为“画梦的人”。 ——汪曾祺 马得画才子佳人,虽然还是泼墨手法,但一般用淡彩,而且偏爱石青、浅绛、淡紫与桃红,呈现一种“春三二月天”的清雅,与昆腔水磨调的轻柔优美异曲同工。他自己说最喜欢画《牡丹亭》,想来是佩服汤显祖对文学艺术的执着,对“白日消磨肠断句,世间只有情难诉”的共鸣,才一再画《惊梦》与《寻梦》中的杜丽娘,裙裾轻飘,如诗如画亦如梦。 ——郑培凯 不能忽略马得那富于情感的笔墨技法,在塑造人物动态上所发挥的作用。白娘子的细线勾勒,许仙的轻染淡抹,衬托着缠绵悱恻的柔情蜜意;鲁智深的大笔泼墨,纵横交错的线条,点点明亮的色彩,有力地烘托着他的豪放开朗。鲁迅先生说过:“传神的写意画,并不细画须眉……不过寥寥几笔,而神传毕肖;夸张了这人的特长——不论优点或弱点,却更知道这是谁。”马得的戏画确实是属于这一境界的。 ——马鸿增 马得运笔,原则上不离祖宗旧制,讲究“六法”,特别注重气韵生动和经营位置。武松的软罗帽精神也竖起来,耳边顿了个石青色圆球。上身打衣整齐,裤腿却是几笔粗粗抹成。他的“随意为之”实则“有意为之”。 ——李克因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然而,一件件美的艺术作品的创造,总是不会来自天上掉下来的灵感。它终归离不开生活,离不开作者对生活万象的累积和敏锐的观察力。马得原来是画漫画的,50年代起才专攻水墨戏曲人物画。三十年来,他读了不少书,看了很多戏,他的画室内单是戏曲人物的速写就有几百本之多。 ——华君武 马得善于捕捉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典型形象,寥寥数笔,神情毕肖。悟空的机智,八戒的憨厚,唐僧的慈善,白骨精的诡秘,包括以蛤蟆体态变形而设计的金蟾大仙等形象,无不赋予他们以性格与生命。 ——周积寅 |
业务合作: 80480998-888/837 fyz@artron.net 责任编辑: 张天宇010-84599636-846 zty@artron.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