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曾梵志(b.1964) | 尺寸 | 每件199×179.3cm;整体199×358.6cm |
---|---|---|---|
作品分类 | 西画雕塑>油画 | 创作年代 | 1996年作 |
估价 | 咨 询 价 | ||
成交价 | 登录后可查看 | ||
专场 | 现当代艺术夜场 | 拍卖时间 | 2020-08-18 |
拍卖公司 | 北京永乐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
拍卖会 | 前奏·永乐夏季拍卖会 |
出 版: 《首届当代艺术学术邀请展1996·1997》,岭南美术出版社,1996年,P76 《曾梵志:1993-1998》,香格纳画廊,1998年,P50 《我·我们:曾梵志的绘画 1991-2003》,湖北美术出版社,2003年,P110-111 《20世纪中国艺术史(增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P1025 《曾梵志:面具的每一个标记》,Hatje Cantz Verlag,2010年,P60-61 《新中国 新艺术─中国当代艺术家访问录》,艺术家出版社,2010年,P106-107 《中国新艺术三十年》,东八时区,2010年,P397 《曾梵志:散步》,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2016年,P83 |
|||
签 名:曾梵志96 | |||
说明 |
展 览: 曾梵志:1993-1998,中央美术学院画廊,北京,1998年 曾梵志:1993-1998,香格纳画廊,上海,1998年 曾梵志,巴黎市立现代美术馆,巴黎,法国,2013年10月-2014年2月 曾梵志:散步,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16年 来 源: 中国 上海 香格纳画廊 私人收藏,1998 年购自上述画廊 佳士得 香港 2008 年5 月24 日 Lot.156 保利 香港2017 年4 月3 日 Lot.173 注: 此作品交接地点为中国香港,具体信息请联系现当代艺术部工作人员 竞投本件拍品,请与本公司有关业务人员联系办理特殊竞投号牌 曾梵志的“面具” 【我把它画得特别灿烂,就像舞台上的一种布景,人们都在自我安慰,似乎等着谁来拍照。包括他们的肢体语言和手,都仿佛带有一种假装出来的、得意的城里人的姿态。】 —曾梵志 《面具系列1996 No. 6》是曾梵志 “面具”系列之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画面宛如一张定格的相片,八个男女呈一字型排开,在明亮的黄色背景下身着90年代流行的夏季休闲服装,状若勾肩搭背一起向前迈步。白色面具盖住了他们脸上的表情,代之以一种苍白又僵硬的笑容,使观众只能注意到其上硕大的眼睛和鲜红的嘴唇。这些人物另两个显著的焦点是硕大的双手以及脖子上的红领巾。他们的手要明显大于身体的正常比例,骨骼和血管都突出而清晰;而他们脖子上的红领巾与面具上世故的表情又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因此营造出一种反讽的效果。另外,画面中具有理想主义色彩的背景与人物姿态也在加剧着这种戏剧冲突,使得荒诞不经的氛围更为明显 值得一提的是,这幅作品中出现的几个元素——面具、红领巾与巨大双手被公认为是其所属的“面具”系列中最富代表性的几个特征。在艺术家于1994年至2004年创作的这一系列中,富有强烈个人色彩的图像传递出一种热闹表象之下强烈的空洞和孤寂感,把自己从武汉初到北京的感受尽数表达出来,并揭示出上世纪90年代初期社交场合中人与人之间冷漠、疏离与程式化的关系。 《面具系列1996 No.6》是曾梵志“面具”系列中极其罕见的多人群像画作。 曾梵志在《面具系列1996 No. 6》中还完成了对自我的挑战。与前作相比,作品的氛围进一步纯粹化,背景颜色逐渐从灰霾、土黄等混合色调往单纯的红、黄、蓝三原色靠齐。而这种大面积平涂在“面具”系列极为罕见。早期紧张拘谨的人物动态变得和谐,但过分亲昵的肢体语言,却暗示了人物外在行为和内心之间的落差。热烈明亮的色彩与冷漠、疏远、麻木等情感的完全对立则让画面更具冲击性。值得注意的是,曾梵志似乎也在画中展现了阶段性的自我审视。右边数来第二位的男士明显突出画面,他是画面中唯一穿着高彩度色系衣服的个体,天蓝色的上衣与黄色背景对比性十分强烈,似乎跳脱于群众,然而身着蓝色T恤,外罩衬衫与红领巾的扮相与同年创作的《自画像》相同,让人不免猜想曾梵志是否藉此将自己置于画面角色。群众式的亲昵合影,仿佛让人回到90年代的中国。社会的急速转型,都市与社群、个体之间的关系复杂、隐匿甚至是虚伪。每个人都拥有另一幅“面具”来掩盖内心的真实欲望,隐藏人际社交背后的日渐肤浅和失衡。这是属于中国人共同经历的城市发展人文景观,是中国乃至国际当代社会所无法回避的阶段。而这幅作品无论对艺术家创作历程的关键性,还是对于时代群象的描摹,都可以皆堪是“面具”系列之最。正如曾梵志本人所说:“我把它画得特别灿烂,就像舞台上的一种布景,人们都在自我安慰,似乎等着谁来拍照。包括他们的肢体语言和手,都仿佛带有一种假装出来的、得意的城里人的姿态。” 面具系列几乎可以看作曾梵志艺术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它代表了艺术家不再去表现那些他“应该”表现的东西,转而表现那些他“乐于”表现的东西。至此,曾梵志成功与中国当代绘画中的“风格化”和“商业化”的悲天悯人形成重要反差,日益形成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和鲜明的个人风格,而其所坚持的是聆听内心真实的召唤。 |
业务合作: 80480998-888/837 fyz@artron.net 责任编辑: 张天宇010-84599636-846 zty@artron.net